《世界自殺防治日:求助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敢》

立即預約諮詢

Consultant Column

顧問觀點

10

Sep 2025

全球關懷日曆

《世界自殺防治日:求助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敢》

你知道嗎?自殺是台灣的十大死因之一。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台灣的自殺死亡人數高達 4062 人,是台灣十大死因的第十名。這個數字每年都在升高,代表心理健康的困境其實比我們想像的更加普遍也更加嚴重。

為什麼台灣的自殺率會這麼高?

1. 心理支持系統不足

 

有專家指出,台灣人每年投入在「心理健康促進與預防」的經費約 18.69 元,和多個國家相比偏低;也有報導點出各縣市在心理健康與自殺防治預算普遍偏低、需要擴編。這代表前端預防、社區宣導與早期識別的量能仍不足。

 

在職場方面,勞動部與職安署雖已推出「職場心理健康」專區與工作相關心理壓力事件指引,但實際上企業內部心理支持系統(如 EAPs、系統化轉介)的普及度與執行品質參差不齊。

2. 心理困擾汙名化

 

在台灣,多數人認為去心理諮詢可能會「被貼標籤」,這種擔心同時也降低了求助意圖、延後求助行為。而同儕眼光、職場文化與隱私疑慮,也讓更多人寧可選擇繼續硬撐,也不願踏進輔導室或諮商所。

 

教育部曾分析 2018 年到 2019 年的自殺身亡個案,其中僅 33.5% 學生曾接觸過校內輔導資源,尋求校外機構資源(不含醫療體系)的比率更是僅有 6%,也就是說約有 7 成的學生在自殺前沒有向學校求助。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衛生福利部與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合作引進澳洲「心理健康急救」方案。(Mental Health First Aid,簡稱MHFA)心理健康急救五行動「傾、聽、給、鼓、勵」(ALGEE),其實每個人都做得到:

行動一「傾」(Approach the person, assess and assist with any crisis)接觸及評估當事人的情況,觀察有否有自傷或傷人的風險。

 

行動二「聽」(Listen non-judgmentally)不帶批判性地聆聽,細心聆聽當事人的心聲及感受,給予空間讓對方表達。

 

行動三「給」(Give support and information)給予當事人支持,例如陪伴當事人做一些減壓及紓緩的活動,以及提供資訊與意見。

 

行動四「鼓」(Encourage the person to get appropriate professional help)鼓勵當事人尋求合適的專業援助。

 

行動五「勵」(Encourage other supports)鼓勵當事人尋求其他支援,例如向朋友傾訴心事等。

如果你想幫助身邊的人,需要知道這些事

1. 關於聆聽技巧

 

。當自殺者談論他們的感受時,要有耐心和冷靜

。無論對自殺者的行為或觀點是否同意,都要不帶評判地聆聽,接納他們所說的

。提問開放式問題(即不能簡單回答「是」或「否」的問題),以了解更多有關自殺想法和感受,以及背後的問題

。藉由總結自殺者所敘述的內容,表現你確實用心在聆聽

。與對方澄清重點,以確保完全理解對方的意思

。表示對自殺者的同理

2. 不要做的事

 

。不要與對方爭辯他們的自殺想法

。不要與對方爭論自殺是否正確

。不要用內疚或威脅來阻止自殺,例如不要告訴對方如果自殺會下地獄或讓家人傷心

。不要輕視自殺者的問題

。不要給予輕率的安慰,例如「別擔心」,「振作起來」,「你什麼都有了」或「一切都會好的」

。不要只談自己的故事、打斷對方的表達

。不要流露出缺乏興趣的肢體語言或負面態度

。不要刺激自殺者的情緒(比如說就去死吧)

。不要試圖自行給自殺者診斷精神疾病

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需要幫助,請記得,你不必獨自承受。

求助專線

自殺防治安心專線:1925(依舊愛我)

生命線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從芯開始 聯絡我們

若同意芯鑰網站的隱私權政策,請點選「CONFIRM」,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更多資訊請瀏覽 隱私權聲明

CONFIRM